他們以仁心為燈,以創新為刃,在生命的戰場上書寫荊楚醫者的時代答卷。從姜振東12年筑就青少年心理防線,到程紅斌在保溫箱前守護“巴掌寶寶”;從張軍刀尖起舞革新心臟外科,到董磊焐暖聽診器扎根社區;從劉天追蹤病毒筑牢防疫長城,到莫思用聲音架起生命熱線;從藺蓉以AI突破早癌診斷極限,到袁靜萍用“云病理”打破時空壁壘;從周仲瑜讓針灸沿“一帶一路”遠播,到鄭潔20年圓夢2萬家庭……他們是2025“荊楚最美健康守護者”,用專業詮釋大愛,以堅守定義初心。在顯微鏡下、在手術臺前、在鄉間小路、在云端診室,他們以不同的姿態共同詮釋:醫者的光芒,永遠照亮生命最需要的地方。
從零起步,12載筑起青少年“心健康”醫校防治體系
武漢市武昌醫院副主任醫師 姜振東
12年前,他清醒地意識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申請在醫院成立臨床心理科,從“零”起步,“扛”著自行車,一所一所敲開高校大門推廣“心健康”。他帶領團隊構建黨建引領—醫校融合防治體系,搭建心理健康三級預防網絡,現與56所大學、25個社區、130余所中小學合作,累計開展講座200余場,近兩年公益篩查6萬余人次,助力3500余名青少年重返課堂,線上線下累計幫助50萬余人次驅散心理陰霾。
急救接線員的聲音 成為“暗夜”里的光
孝感市急救中心調度員 莫思
8年來,每當電話響起,她都迅速進入狀態,用專業的醫學知識和冷靜的判斷力,為每一個求助者尋找生的希望。為了保證收到急救電話后能夠迅速就近調派急救車輛,她經常利用下班時間去熟悉轄區內的大街小巷、鄉鎮村灣等地理位置,成為了急救圈的“活地圖”。《14分鐘的“保持通話”成功救助花季少女》等事跡被主流媒體報道后,網友留言:“調度員的聲音是黑夜里的光。”她積極加入急救中心科教培訓志愿服務隊,為群眾宣傳培訓急救知識,提升民眾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普及率,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傳遞守護生命的力量。
聽哭識病 在保溫箱邊守候挽救危重癥新生兒
黃石市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 程紅斌
他帶著“要讓更多危重新生兒能夠活下來”這一使命,創建黃石地區首個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帶領團隊主攻危重癥新生兒救治,將早產兒救治成功胎齡下限推至24周,體重下限推至570克,讓6000余名早產兒在這里重獲新生。他致力于高危新生兒隨訪和連續保健服務模式創新,推動新生兒保健特色專科邁入“國家隊”。他深入基層“手把手”指導開展新生兒復蘇等專業技術,不斷提高危重新生兒救治成功率,全市新生兒死亡率從2021年的1.31‰降至2024年的1.02‰。
“鏡”益求精 以AI刷新消化道早癌診斷新速度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 藺蓉
為破解消化道腫瘤“發現即晚期”的困境,她學成歸國,將目光瞄準內鏡技術的創新前沿與臨床應用。她帶領團隊將人工智能與膠囊內鏡結合,將閱片時間從96分鐘銳減至5—6分鐘,小腸病灶診斷敏感性躍升至99.88%;她提出食管早癌內鏡診斷新分型,為國際標準提供重要補充,顯著提高術前判斷準確率。她牽頭成立消化道早癌MDT團隊,讓數千名患者獲得精準的微創治療,以創新技術和醫者仁心守護人民健康。
刀尖上微創革新 托起“心”生希望
十堰市太和醫院主任醫師 張軍
他專業技術能力突出,20多年來,率先在十堰地區開展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主動脈夾層手術、冠脈搭橋術、介入手術及雜交手術、機器人胸腔鏡手術等術式。致力于開展胸腔鏡微創手術替代傳統開胸手術,讓廣大病友在家門口享受先進的醫療技術,減輕病人負擔。曾參與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中國心臟瓣膜臨床特點及外科治療策略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胸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夾層的外科治療”,經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架起遠程病理診斷高速路讓基層患者少跑腿
湖北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袁靜萍
她以顯微鏡為“武器”,為眾多患者“一錘定音”,并帶領團隊以技術輻射與模式革新,持續賦能臨床診療“精準化”,在全國樹立起病理學科高質量發展的典范。她勇做“云上病理”破局者,創新構建“互聯網+病理醫聯體”湖北模式,牽頭組建湖北首個術中冰凍遠程病理會診中心,開展省內外遠程會診累計超2萬次,讓萬千患者避免了“二進宮”手術。她積極對接“湖北省病理遠程診療系統”,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高效完成疑難病例遠程會診超千例,大幅提升了基層醫院服務能力,讓更多的患者在基層就能解決病痛。
從三甲進修歸來 家門前的慢病診治有“醫”靠
宜昌市伍家崗區楊岔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治醫師 董磊
她扎根基層,憑著過硬的醫術和17年如一日的堅守,贏得了轄區居民信任,成為社區老年病友的“好女兒”。聽診器從來都是用手焐暖之后再伸出去,這是她十幾年來從不改變的習慣。她尤其關注低收入、獨居和患基礎病的居民,力所能及地為他們解答疑惑。赴三甲醫院進修歸來后,她牽頭組建纖維支氣管鏡操作隊伍,并帶領團隊熟練掌握中心靜脈置管、胸腔穿刺、氣管插管等急救技術,顯著提升內科急救水平,為醫院“323”攻堅項目中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診治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帶一路”上的“針”情使者
湖北省中醫院主任醫師 周仲瑜
她從事中醫針灸臨床、教學與科研30余年,是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優秀繼承人。她積極拓展專病專技門診,并在全國首創“陰陽調理灸”特色療法,每年讓數十萬患者受益。作為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代表,她積極參與“一帶一路”中醫藥國際推廣,成功促成中國—阿爾及利亞“中醫中心”及湖北省中醫院“針灸傳統技術—齊刺法示范推廣基地”在阿落地,多元化幫助阿爾及利亞提升中醫治療水平,深化了中阿友誼與合作。
監測追蹤病毒蛛絲馬跡的防疫多面手
荊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醫師 劉天
作為疾控戰線青年骨干,他在疫情防控期間火線入黨,曾馳援多省市參加新冠防控工作。他勇挑重擔,負責全市人感染H7N9、霍亂、登革熱等急性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近10年來,他帶領團隊深入農村,查清了腎綜合征出血熱宿主動物生境及帶毒情況,填補了荊州市此項監測的空白。他自學R語言并廣泛用于傳染病監測預警建模分析,累計發表SCI及中文核心論文90余篇。2024年,他代表湖北參加全國流調技能大賽并奪得第一名。
20年助2萬家庭“好孕”圓滿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 鄭潔
從醫30余年,深耕生殖醫學20載,她秉持“讓每個家庭擁有健康寶寶”的信念,帶領團隊為2萬余個家庭送去健康小生命,開創“中西醫結合+多學科協作”助孕優生模式。她積極投身公益,申請“家庭生育健康關愛計劃”項目,為部分特殊試管嬰兒患者免費提供藥物和心理咨詢。多年來,她堅持赴基層義診,設立專家工作室,牽頭成立生殖健康專科聯盟,推動遠程協作門診落地市州,填補了基層不孕不育診療的空白。(湖北日報)
發表時間:2025-08-19 來源:湖北文明網
他們以仁心為燈,以創新為刃,在生命的戰場上書寫荊楚醫者的時代答卷。從姜振東12年筑就青少年心理防線,到程紅斌在保溫箱前守護“巴掌寶寶”;從張軍刀尖起舞革新心臟外科,到董磊焐暖聽診器扎根社區;從劉天追蹤病毒筑牢防疫長城,到莫思用聲音架起生命熱線;從藺蓉以AI突破早癌診斷極限,到袁靜萍用“云病理”打破時空壁壘;從周仲瑜讓針灸沿“一帶一路”遠播,到鄭潔20年圓夢2萬家庭……他們是2025“荊楚最美健康守護者”,用專業詮釋大愛,以堅守定義初心。在顯微鏡下、在手術臺前、在鄉間小路、在云端診室,他們以不同的姿態共同詮釋:醫者的光芒,永遠照亮生命最需要的地方。
從零起步,12載筑起青少年“心健康”醫校防治體系
武漢市武昌醫院副主任醫師 姜振東
12年前,他清醒地意識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申請在醫院成立臨床心理科,從“零”起步,“扛”著自行車,一所一所敲開高校大門推廣“心健康”。他帶領團隊構建黨建引領—醫校融合防治體系,搭建心理健康三級預防網絡,現與56所大學、25個社區、130余所中小學合作,累計開展講座200余場,近兩年公益篩查6萬余人次,助力3500余名青少年重返課堂,線上線下累計幫助50萬余人次驅散心理陰霾。
急救接線員的聲音 成為“暗夜”里的光
孝感市急救中心調度員 莫思
8年來,每當電話響起,她都迅速進入狀態,用專業的醫學知識和冷靜的判斷力,為每一個求助者尋找生的希望。為了保證收到急救電話后能夠迅速就近調派急救車輛,她經常利用下班時間去熟悉轄區內的大街小巷、鄉鎮村灣等地理位置,成為了急救圈的“活地圖”。《14分鐘的“保持通話”成功救助花季少女》等事跡被主流媒體報道后,網友留言:“調度員的聲音是黑夜里的光。”她積極加入急救中心科教培訓志愿服務隊,為群眾宣傳培訓急救知識,提升民眾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普及率,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傳遞守護生命的力量。
聽哭識病 在保溫箱邊守候挽救危重癥新生兒
黃石市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 程紅斌
他帶著“要讓更多危重新生兒能夠活下來”這一使命,創建黃石地區首個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帶領團隊主攻危重癥新生兒救治,將早產兒救治成功胎齡下限推至24周,體重下限推至570克,讓6000余名早產兒在這里重獲新生。他致力于高危新生兒隨訪和連續保健服務模式創新,推動新生兒保健特色專科邁入“國家隊”。他深入基層“手把手”指導開展新生兒復蘇等專業技術,不斷提高危重新生兒救治成功率,全市新生兒死亡率從2021年的1.31‰降至2024年的1.02‰。
“鏡”益求精 以AI刷新消化道早癌診斷新速度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 藺蓉
為破解消化道腫瘤“發現即晚期”的困境,她學成歸國,將目光瞄準內鏡技術的創新前沿與臨床應用。她帶領團隊將人工智能與膠囊內鏡結合,將閱片時間從96分鐘銳減至5—6分鐘,小腸病灶診斷敏感性躍升至99.88%;她提出食管早癌內鏡診斷新分型,為國際標準提供重要補充,顯著提高術前判斷準確率。她牽頭成立消化道早癌MDT團隊,讓數千名患者獲得精準的微創治療,以創新技術和醫者仁心守護人民健康。
刀尖上微創革新 托起“心”生希望
十堰市太和醫院主任醫師 張軍
他專業技術能力突出,20多年來,率先在十堰地區開展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主動脈夾層手術、冠脈搭橋術、介入手術及雜交手術、機器人胸腔鏡手術等術式。致力于開展胸腔鏡微創手術替代傳統開胸手術,讓廣大病友在家門口享受先進的醫療技術,減輕病人負擔。曾參與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中國心臟瓣膜臨床特點及外科治療策略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胸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夾層的外科治療”,經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架起遠程病理診斷高速路讓基層患者少跑腿
湖北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袁靜萍
她以顯微鏡為“武器”,為眾多患者“一錘定音”,并帶領團隊以技術輻射與模式革新,持續賦能臨床診療“精準化”,在全國樹立起病理學科高質量發展的典范。她勇做“云上病理”破局者,創新構建“互聯網+病理醫聯體”湖北模式,牽頭組建湖北首個術中冰凍遠程病理會診中心,開展省內外遠程會診累計超2萬次,讓萬千患者避免了“二進宮”手術。她積極對接“湖北省病理遠程診療系統”,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高效完成疑難病例遠程會診超千例,大幅提升了基層醫院服務能力,讓更多的患者在基層就能解決病痛。
從三甲進修歸來 家門前的慢病診治有“醫”靠
宜昌市伍家崗區楊岔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治醫師 董磊
她扎根基層,憑著過硬的醫術和17年如一日的堅守,贏得了轄區居民信任,成為社區老年病友的“好女兒”。聽診器從來都是用手焐暖之后再伸出去,這是她十幾年來從不改變的習慣。她尤其關注低收入、獨居和患基礎病的居民,力所能及地為他們解答疑惑。赴三甲醫院進修歸來后,她牽頭組建纖維支氣管鏡操作隊伍,并帶領團隊熟練掌握中心靜脈置管、胸腔穿刺、氣管插管等急救技術,顯著提升內科急救水平,為醫院“323”攻堅項目中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診治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帶一路”上的“針”情使者
湖北省中醫院主任醫師 周仲瑜
她從事中醫針灸臨床、教學與科研30余年,是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優秀繼承人。她積極拓展專病專技門診,并在全國首創“陰陽調理灸”特色療法,每年讓數十萬患者受益。作為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代表,她積極參與“一帶一路”中醫藥國際推廣,成功促成中國—阿爾及利亞“中醫中心”及湖北省中醫院“針灸傳統技術—齊刺法示范推廣基地”在阿落地,多元化幫助阿爾及利亞提升中醫治療水平,深化了中阿友誼與合作。
監測追蹤病毒蛛絲馬跡的防疫多面手
荊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醫師 劉天
作為疾控戰線青年骨干,他在疫情防控期間火線入黨,曾馳援多省市參加新冠防控工作。他勇挑重擔,負責全市人感染H7N9、霍亂、登革熱等急性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近10年來,他帶領團隊深入農村,查清了腎綜合征出血熱宿主動物生境及帶毒情況,填補了荊州市此項監測的空白。他自學R語言并廣泛用于傳染病監測預警建模分析,累計發表SCI及中文核心論文90余篇。2024年,他代表湖北參加全國流調技能大賽并奪得第一名。
20年助2萬家庭“好孕”圓滿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 鄭潔
從醫30余年,深耕生殖醫學20載,她秉持“讓每個家庭擁有健康寶寶”的信念,帶領團隊為2萬余個家庭送去健康小生命,開創“中西醫結合+多學科協作”助孕優生模式。她積極投身公益,申請“家庭生育健康關愛計劃”項目,為部分特殊試管嬰兒患者免費提供藥物和心理咨詢。多年來,她堅持赴基層義診,設立專家工作室,牽頭成立生殖健康專科聯盟,推動遠程協作門診落地市州,填補了基層不孕不育診療的空白。(湖北日報)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