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近年來,潛江市浩口鎮堅持落實“雙減”政策,致力于將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生活,將當地特色的打蓮廂、舞龍等非遺項目融入校園大課間活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開辟了新的路徑。
“一二、一二!注意龍身要連貫,蓮廂節奏跟緊點!”10月9日,浩口三小的操場上,學生們正圍著紅色“祥龍”反復練習。
“我們現在排練的節目叫《祥龍繞場,蓮廂煥彩》,是湖北省體育特色項目學校健美操(啦啦操)比賽開幕式節目之一。”浩口三小體衛藝主任頓強介紹,這個節目將潛江本地的非遺元素巧妙融合,能讓更多人看到傳統文化在潛江少年身上的活力。
排練現場,小小舞龍手們默契配合,操控著10余米長的“祥龍”盤旋、翻滾;另一邊,手持蓮廂的學生們跟著節拍舞動,清脆的“嗒嗒”聲與鼓點呼應,將打蓮廂的靈動展現得淋漓盡致。為了在省級舞臺上展現出最佳狀態,這些學生每天課后都會集中排練一個半小時,從動作銜接到隊形變換,每一個細節都反復打磨。
“剛開始學‘舞龍’時,總覺得‘龍’不聽指揮,練久了就知道要和隊友配合好,才能舞好龍。”學生劉佳馨說,“排練雖然累,但每次看到‘龍’在我們手里‘活’起來,就覺得很有意義。”
據了解,該校一直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培育,不僅開設了舞龍、打蓮廂、剪紙等非遺特色課程,還將其納入每周固定課程表。“每周三下午的‘非遺課堂’,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我們專門邀請了本地非遺傳承人來校授課,讓孩子們真正觸摸非遺、愛上非遺。”頓強說。
除了常態化課程,學校還經常參加非遺主題活動,讓學生們展示學習成果。有時還會組織學生走進社區,用非遺節目為居民送上特別祝福。
浩口三小把校園打造成非遺傳承的重要陣地,這種“教育+傳承”的模式,讓曾略顯沉寂的非遺技藝重新煥發活力,更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為浩口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與發展,積蓄著源源不斷的青春能量。(潛江日報 記者 譚欣)
發表時間:2025-10-16 來源:潛江日報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近年來,潛江市浩口鎮堅持落實“雙減”政策,致力于將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生活,將當地特色的打蓮廂、舞龍等非遺項目融入校園大課間活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開辟了新的路徑。
“一二、一二!注意龍身要連貫,蓮廂節奏跟緊點!”10月9日,浩口三小的操場上,學生們正圍著紅色“祥龍”反復練習。
“我們現在排練的節目叫《祥龍繞場,蓮廂煥彩》,是湖北省體育特色項目學校健美操(啦啦操)比賽開幕式節目之一。”浩口三小體衛藝主任頓強介紹,這個節目將潛江本地的非遺元素巧妙融合,能讓更多人看到傳統文化在潛江少年身上的活力。
排練現場,小小舞龍手們默契配合,操控著10余米長的“祥龍”盤旋、翻滾;另一邊,手持蓮廂的學生們跟著節拍舞動,清脆的“嗒嗒”聲與鼓點呼應,將打蓮廂的靈動展現得淋漓盡致。為了在省級舞臺上展現出最佳狀態,這些學生每天課后都會集中排練一個半小時,從動作銜接到隊形變換,每一個細節都反復打磨。
“剛開始學‘舞龍’時,總覺得‘龍’不聽指揮,練久了就知道要和隊友配合好,才能舞好龍。”學生劉佳馨說,“排練雖然累,但每次看到‘龍’在我們手里‘活’起來,就覺得很有意義。”
據了解,該校一直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培育,不僅開設了舞龍、打蓮廂、剪紙等非遺特色課程,還將其納入每周固定課程表。“每周三下午的‘非遺課堂’,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我們專門邀請了本地非遺傳承人來校授課,讓孩子們真正觸摸非遺、愛上非遺。”頓強說。
除了常態化課程,學校還經常參加非遺主題活動,讓學生們展示學習成果。有時還會組織學生走進社區,用非遺節目為居民送上特別祝福。
浩口三小把校園打造成非遺傳承的重要陣地,這種“教育+傳承”的模式,讓曾略顯沉寂的非遺技藝重新煥發活力,更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為浩口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與發展,積蓄著源源不斷的青春能量。(潛江日報 記者 譚欣)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