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孝感市孝南區書院街道西湖橋社區,王女士手中的牽犬繩始終保持緊繃,隨身攜帶的紙巾隨時準備派上用場。這份遛狗的從容,源自她參加的“寵愛相伴 歡樂同行”活動——沒有生硬說教,只有貼心引導,讓文明養犬從條文變為自覺。
王女士的轉變,是孝感文明城市創建中無數溫暖故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孝感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治理,從整治“十亂”到規范執法,從志愿服務到民生改善,文明正成為這座城市最動人的底色。
菜地變花園
人改造環境,環境滋養人
夕陽下,84歲的楊禮樂在孝南區沙溝社區口袋公園內漫步。孩童在滑梯上嬉戲,幾位老人在廊架下閑談。這片2265平方米的土地,兩年前還是蚊蠅肆虐的菜地。
“以前澆糞種菜,臭氣熏天,鄰居們都要繞著走。”曾是“菜農”的楊禮樂,如今成了公園的“編外保潔員”,遛彎時連煙頭都攥在手里,非要找到垃圾桶才肯扔。
改變始于傾聽。當這塊地被納入口袋公園改造計劃時,城管部門把話筒交給居民:“老人多,多設座椅”“缺遛娃地,添兒童設施”“建個公廁,方便大家”。
137萬元投資換來煥然一新。去年4月公園開放,惠及周邊1.5萬余人。更難得的是,環境的改變激發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居民張婷主動當起環保志愿者,見有人亂丟垃圾就會立即撿起并予以教導。保潔員魯秀軍感受最深:“以前垃圾用桶裝,現在一撮箕都裝不滿。”
沙溝之變是孝感補短板促文明的縮影。新一輪創建工作啟動以來,孝感持續推進“十位”民生實事,改造老舊小區907個,新增停車位4.2萬個,改造集貿市場29個,新建口袋公園136個,適老化改造、幸福食堂建設持續推進,敬老助餐服務覆蓋城市社區和大型村。
基礎設施補短板,增強了市民的獲得感,也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養,垃圾亂扔、車輛亂停、馬路亂闖等行為明顯減少,“人改造環境,環境滋養人”的良性循環深入人心。
新建的“澴川漁火”夜市不再擾民,成了網紅打卡點。 (孝南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從“貓鼠游戲”到共生共榮
柔性執法激活夜市煙火
9月29日晚,“澴川漁火”夜市燈火通明、人頭攢動。炸臭豆腐的李喬林忙得不可開交:“不到晚上10點就賣了800多元,以前在馬路上熬到轉鐘也賣不到這個數。”
在幾年前,他還是玉泉南路馬路夜市上那個“見城管就跑”的攤販。107個攤販擠占道路,垃圾遍地,噪聲和油煙擾民,附近居民怨聲載道。
“一個攤位就是一家人的飯碗。”李喬林家是低保戶,夫妻倆靠這個小攤謀生。孝南區城管大隊機動中隊副中隊長羅浩深知管理之難:“今天罰了款,明天照樣來。”
變化從“堵”轉為“疏”開始。城管部門和新華街道爭取區政府支持,在湖北職院與沿河北路間租賃場地,引進第三方公司打造“澴川漁火”夜市——周邊配建停車場,百米內無居民樓,每個攤位配發垃圾桶,建設垃圾收運和排污系統。
為了讓商戶多賺錢,政府和運營方還協調職院開設側門,發放消費券,增設演出和休息區域,千方百計為夜市引流。
搬遷后“澴川漁火”夜市生意火爆,甚至成為網紅打卡點。李喬林“投桃報李”,主動添置了油煙凈化器:“這么好的環境,我們得珍惜。”從擾民夜市到網紅景點,“澴川漁火”成為孝感柔性執法的生動注腳。
自2022年以來,孝感推動執法從“剛性約束”向“柔性共治”轉變,市場秩序整治從“以堵為主”向“疏堵結合”轉變,不文明經營行為大幅減少,消費者滿意度逐年提升。
從受助者到志愿者
好人之城的光亮接力
9月28日一大早,池漢橋就開著殘疾人電動三輪車出了門,為年過七旬的池爹爹修電視機,幫行動不便的鐘婆婆修洗衣機……奔波一上午,分文未取。
池漢橋是孝南區陡崗鎮紅旗村人。1992年他從樓上摔下,不幸高位截癱。家庭陷入困境時,孝感熱心人穆桂榮持續資助他的3個孩子讀書,讓他重燃生活的希望。
“穆奶奶鼓勵我走出去,做些有意義的事。”2000年,在當地殘聯幫扶下,池漢橋開始學著維修家電。原本是為了賺錢養家,可他遇到困難家庭就免費服務,甚至倒貼。
池漢橋出行不便,但他有求必應。車沒電、半路拋錨、雨中摔倒都是常事,但他從未停下。
2011年,池漢橋加入孝感市志愿者協會;次年,又加入孝感市義工聯合會。從每月一次公益服務,到每周兩次免費服務進社區,他幾乎從未缺席。從他家到市區,要一個多小時,他總是提前到,冬天天沒亮就出門。
整天走街串巷、進村入戶,池漢橋成了陡崗及周邊地區的“活地圖”,很多困難家庭經他推薦得到了社會的幫助。20多位癱瘓肢殘人士經他鼓勵走出了家門。
他身殘志堅的精神如漣漪般擴散。同樣高位截癱的張二橋跟著他加入義工聯,維修“高手”邱望軍也受他感召成為義工聯一員。如今,池漢橋的志愿服務時長超過1萬小時,免費修理家電萬余件。今年8月,他入選“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好人。
“從‘被幫助’到‘幫助人’,池漢橋的故事,是孝感打造志愿之城、好人之城的生動寫照。”孝感市委社會工作部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孝感推動志愿服務擴面提質,弘揚“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的志愿文化,全市注冊志愿者達86.63萬人,每5個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上榜“中國好人”25人,“15分鐘志愿服務圈”初步形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桐 通訊員 王潔琨 管文文 李哲文)
發表時間:2025-10-17 來源:湖北文明網
秋日清晨,孝感市孝南區書院街道西湖橋社區,王女士手中的牽犬繩始終保持緊繃,隨身攜帶的紙巾隨時準備派上用場。這份遛狗的從容,源自她參加的“寵愛相伴 歡樂同行”活動——沒有生硬說教,只有貼心引導,讓文明養犬從條文變為自覺。
王女士的轉變,是孝感文明城市創建中無數溫暖故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孝感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治理,從整治“十亂”到規范執法,從志愿服務到民生改善,文明正成為這座城市最動人的底色。
菜地變花園
人改造環境,環境滋養人
夕陽下,84歲的楊禮樂在孝南區沙溝社區口袋公園內漫步。孩童在滑梯上嬉戲,幾位老人在廊架下閑談。這片2265平方米的土地,兩年前還是蚊蠅肆虐的菜地。
“以前澆糞種菜,臭氣熏天,鄰居們都要繞著走。”曾是“菜農”的楊禮樂,如今成了公園的“編外保潔員”,遛彎時連煙頭都攥在手里,非要找到垃圾桶才肯扔。
改變始于傾聽。當這塊地被納入口袋公園改造計劃時,城管部門把話筒交給居民:“老人多,多設座椅”“缺遛娃地,添兒童設施”“建個公廁,方便大家”。
137萬元投資換來煥然一新。去年4月公園開放,惠及周邊1.5萬余人。更難得的是,環境的改變激發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居民張婷主動當起環保志愿者,見有人亂丟垃圾就會立即撿起并予以教導。保潔員魯秀軍感受最深:“以前垃圾用桶裝,現在一撮箕都裝不滿。”
沙溝之變是孝感補短板促文明的縮影。新一輪創建工作啟動以來,孝感持續推進“十位”民生實事,改造老舊小區907個,新增停車位4.2萬個,改造集貿市場29個,新建口袋公園136個,適老化改造、幸福食堂建設持續推進,敬老助餐服務覆蓋城市社區和大型村。
基礎設施補短板,增強了市民的獲得感,也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養,垃圾亂扔、車輛亂停、馬路亂闖等行為明顯減少,“人改造環境,環境滋養人”的良性循環深入人心。
新建的“澴川漁火”夜市不再擾民,成了網紅打卡點。 (孝南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從“貓鼠游戲”到共生共榮
柔性執法激活夜市煙火
9月29日晚,“澴川漁火”夜市燈火通明、人頭攢動。炸臭豆腐的李喬林忙得不可開交:“不到晚上10點就賣了800多元,以前在馬路上熬到轉鐘也賣不到這個數。”
在幾年前,他還是玉泉南路馬路夜市上那個“見城管就跑”的攤販。107個攤販擠占道路,垃圾遍地,噪聲和油煙擾民,附近居民怨聲載道。
“一個攤位就是一家人的飯碗。”李喬林家是低保戶,夫妻倆靠這個小攤謀生。孝南區城管大隊機動中隊副中隊長羅浩深知管理之難:“今天罰了款,明天照樣來。”
變化從“堵”轉為“疏”開始。城管部門和新華街道爭取區政府支持,在湖北職院與沿河北路間租賃場地,引進第三方公司打造“澴川漁火”夜市——周邊配建停車場,百米內無居民樓,每個攤位配發垃圾桶,建設垃圾收運和排污系統。
為了讓商戶多賺錢,政府和運營方還協調職院開設側門,發放消費券,增設演出和休息區域,千方百計為夜市引流。
搬遷后“澴川漁火”夜市生意火爆,甚至成為網紅打卡點。李喬林“投桃報李”,主動添置了油煙凈化器:“這么好的環境,我們得珍惜。”從擾民夜市到網紅景點,“澴川漁火”成為孝感柔性執法的生動注腳。
自2022年以來,孝感推動執法從“剛性約束”向“柔性共治”轉變,市場秩序整治從“以堵為主”向“疏堵結合”轉變,不文明經營行為大幅減少,消費者滿意度逐年提升。
從受助者到志愿者
好人之城的光亮接力
9月28日一大早,池漢橋就開著殘疾人電動三輪車出了門,為年過七旬的池爹爹修電視機,幫行動不便的鐘婆婆修洗衣機……奔波一上午,分文未取。
池漢橋是孝南區陡崗鎮紅旗村人。1992年他從樓上摔下,不幸高位截癱。家庭陷入困境時,孝感熱心人穆桂榮持續資助他的3個孩子讀書,讓他重燃生活的希望。
“穆奶奶鼓勵我走出去,做些有意義的事。”2000年,在當地殘聯幫扶下,池漢橋開始學著維修家電。原本是為了賺錢養家,可他遇到困難家庭就免費服務,甚至倒貼。
池漢橋出行不便,但他有求必應。車沒電、半路拋錨、雨中摔倒都是常事,但他從未停下。
2011年,池漢橋加入孝感市志愿者協會;次年,又加入孝感市義工聯合會。從每月一次公益服務,到每周兩次免費服務進社區,他幾乎從未缺席。從他家到市區,要一個多小時,他總是提前到,冬天天沒亮就出門。
整天走街串巷、進村入戶,池漢橋成了陡崗及周邊地區的“活地圖”,很多困難家庭經他推薦得到了社會的幫助。20多位癱瘓肢殘人士經他鼓勵走出了家門。
他身殘志堅的精神如漣漪般擴散。同樣高位截癱的張二橋跟著他加入義工聯,維修“高手”邱望軍也受他感召成為義工聯一員。如今,池漢橋的志愿服務時長超過1萬小時,免費修理家電萬余件。今年8月,他入選“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好人。
“從‘被幫助’到‘幫助人’,池漢橋的故事,是孝感打造志愿之城、好人之城的生動寫照。”孝感市委社會工作部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孝感推動志愿服務擴面提質,弘揚“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的志愿文化,全市注冊志愿者達86.63萬人,每5個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上榜“中國好人”25人,“15分鐘志愿服務圈”初步形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桐 通訊員 王潔琨 管文文 李哲文)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