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國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2025年年會暨睡虎地秦簡出土五十周年紀念活動在“秦簡圣地”云夢舉行。國內相關研究領域專家學者云集,就以睡虎地秦簡為代表的古代簡牘的保護、研究、活化利用展開深入探討,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后人。
沉睡兩千載 一醒驚天下
50年前,云夢睡虎地秦簡的出土震動了考古界,首次揭開了秦代律法的神秘面紗。
著名考古學家、睡虎地秦簡發掘者陳振裕對1975年12月的發掘現場至今仍記憶猶新,他接受采訪時稱:“當睡虎地11號秦墓的槨蓋板被緩緩揭開時,赫然發現竹簡從墓主頭部右側到腹部、腳部都堆得滿滿的,數量之多遠超預期,現場人員無比震驚、激動。”
這批秦簡經清理共1155枚及80余枚殘片,總字數近四萬,數量龐大,保存完整,內容豐富,被譽為“法史寶庫”“秦文化百科全書”。
著名考古學家、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在開幕式上稱,從《秦律十八種》到《效律》,從《秦律雜抄》到《法律答問》,從《封診式》到《為吏之道》,這批寫于戰國末至秦始皇時期的簡牘,填補了傳世文獻中秦律細節的空白,完整呈現了秦代法律體系的細密嚴謹,為理解“百代皆行秦政法”的歷史邏輯提供了最直接的實物證據。
新中國法制史學奠基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張晉藩在書面致辭中稱,“睡虎地秦簡是世界級瑰寶,值得珍視”。他表示,作為中國法制史的教師,每逢講到秦朝法制時,深感資料匱乏,對于司馬遷所說“秦皆有法式”頗為不解。云夢秦簡的出土,為研究秦朝法律制度提供了翔實的佐證材料,其豐富內容與當時所能達到的先進性引起世界學者的轟動。優秀的中華法制文明更為世人所景仰,其價值的確震古爍今。
云夢秦簡所載秦律代表當時最先進的法制文明
云夢睡虎地秦簡揭示的秦法體系為中國大一統奠基,其門類謹嚴的律文、問答釋律的體例、以例解法的智慧,為漢唐律典鋪就了道路。云夢縣博物館講解員舉例介紹稱,《秦律十八種·田律》被視作“中國最早的環保法”,體現了遠在秦代人們便已具備尊重自然規律、避免過度捕撈與狩獵的可貴認知,蘊含著“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態觀。這一觀念在后世得以延續,同在云夢出土的睡虎地漢簡《旁律》中有內容極為相近的律文,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律法維度的“漢承秦制”。
睡虎地考古遺址中心律法館展板展示了張晉藩的研究觀點:云夢睡虎地秦簡與西方法蘭克福法典,都是早期封建性質的法典,但睡虎地秦簡卻早了1000多年。云夢秦簡里所載的秦律,已形成體系,相當完備,代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法制文明。
睡虎地秦簡于2017年入選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欄目,并最終入選《國家寶藏》特展的九件國寶之一。張晉藩曾參與當時相關節目的錄制工作,他在入選詞中稱:“云夢睡虎地秦簡的出土,再次證明了中華民族曾經以優越的法文化,長期滋潤過東方世界。”
冷門絕學正在荊楚大地發揚光大
睡虎地秦簡包羅萬象,創下多個之最——中華法系之源、最早的官員從政準則、最早的傳染病防治法、最早的刑事偵查和法醫記錄、最早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當日,在云夢縣博物館、云夢縣睡虎地考古遺址中心相關展廳,參加活動的嘉賓在簡牘墨跡與數字影像交織的空間中,感受秦律木牘的千年智慧與現代詮釋。
《法律答問》用100多個案例對秦律進行解釋,其中講到,盜賊在街上傷人,旁邊的人,只要在百步以內不救援,就要受處罰,這是法律對“見義勇為”的強制性要求;《為吏之道》是當時官員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明確規定了官吏有“五善”“五失”……有觀眾配合釋文和譯文仔細欣賞簡牘,不由得感慨:“秦漢簡牘蘊含的法律精神潤澤千年,至今仍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云夢縣睡虎地考古遺址,浙江科技大學副教授夏利亞女士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時說,她是秦簡研究者,就睡虎地秦簡曾發表過著述,“再次來到秦簡圣地,依然心潮澎湃。”
據介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一年來,省、市、縣共同推動秦簡保護、研究與利用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睡虎地秦簡普及本》出版,博物館新館的升級讓文物“活起來”,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讓簡牘“動起來”,青少年研學活動的開展讓歷史“熱起來”……簡牘研究這個冷門絕學,正在荊楚大地上發揚光大。
中國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2025年年會暨睡虎地秦簡出土五十周年紀念活動由中國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湖北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湖北省法學會、湖北省文旅廳(湖北省文物局)、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所、孝感市委市政府、云夢縣委縣政府共同承辦。(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王欣 通訊員 程愛華 聶杰杰)
發表時間:2025-11-10 來源:湖北文明網
11月8日,中國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2025年年會暨睡虎地秦簡出土五十周年紀念活動在“秦簡圣地”云夢舉行。國內相關研究領域專家學者云集,就以睡虎地秦簡為代表的古代簡牘的保護、研究、活化利用展開深入探討,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后人。
沉睡兩千載 一醒驚天下
50年前,云夢睡虎地秦簡的出土震動了考古界,首次揭開了秦代律法的神秘面紗。
著名考古學家、睡虎地秦簡發掘者陳振裕對1975年12月的發掘現場至今仍記憶猶新,他接受采訪時稱:“當睡虎地11號秦墓的槨蓋板被緩緩揭開時,赫然發現竹簡從墓主頭部右側到腹部、腳部都堆得滿滿的,數量之多遠超預期,現場人員無比震驚、激動。”
這批秦簡經清理共1155枚及80余枚殘片,總字數近四萬,數量龐大,保存完整,內容豐富,被譽為“法史寶庫”“秦文化百科全書”。
著名考古學家、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在開幕式上稱,從《秦律十八種》到《效律》,從《秦律雜抄》到《法律答問》,從《封診式》到《為吏之道》,這批寫于戰國末至秦始皇時期的簡牘,填補了傳世文獻中秦律細節的空白,完整呈現了秦代法律體系的細密嚴謹,為理解“百代皆行秦政法”的歷史邏輯提供了最直接的實物證據。
新中國法制史學奠基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張晉藩在書面致辭中稱,“睡虎地秦簡是世界級瑰寶,值得珍視”。他表示,作為中國法制史的教師,每逢講到秦朝法制時,深感資料匱乏,對于司馬遷所說“秦皆有法式”頗為不解。云夢秦簡的出土,為研究秦朝法律制度提供了翔實的佐證材料,其豐富內容與當時所能達到的先進性引起世界學者的轟動。優秀的中華法制文明更為世人所景仰,其價值的確震古爍今。
云夢秦簡所載秦律代表當時最先進的法制文明
云夢睡虎地秦簡揭示的秦法體系為中國大一統奠基,其門類謹嚴的律文、問答釋律的體例、以例解法的智慧,為漢唐律典鋪就了道路。云夢縣博物館講解員舉例介紹稱,《秦律十八種·田律》被視作“中國最早的環保法”,體現了遠在秦代人們便已具備尊重自然規律、避免過度捕撈與狩獵的可貴認知,蘊含著“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態觀。這一觀念在后世得以延續,同在云夢出土的睡虎地漢簡《旁律》中有內容極為相近的律文,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律法維度的“漢承秦制”。
睡虎地考古遺址中心律法館展板展示了張晉藩的研究觀點:云夢睡虎地秦簡與西方法蘭克福法典,都是早期封建性質的法典,但睡虎地秦簡卻早了1000多年。云夢秦簡里所載的秦律,已形成體系,相當完備,代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法制文明。
睡虎地秦簡于2017年入選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欄目,并最終入選《國家寶藏》特展的九件國寶之一。張晉藩曾參與當時相關節目的錄制工作,他在入選詞中稱:“云夢睡虎地秦簡的出土,再次證明了中華民族曾經以優越的法文化,長期滋潤過東方世界。”
冷門絕學正在荊楚大地發揚光大
睡虎地秦簡包羅萬象,創下多個之最——中華法系之源、最早的官員從政準則、最早的傳染病防治法、最早的刑事偵查和法醫記錄、最早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當日,在云夢縣博物館、云夢縣睡虎地考古遺址中心相關展廳,參加活動的嘉賓在簡牘墨跡與數字影像交織的空間中,感受秦律木牘的千年智慧與現代詮釋。
《法律答問》用100多個案例對秦律進行解釋,其中講到,盜賊在街上傷人,旁邊的人,只要在百步以內不救援,就要受處罰,這是法律對“見義勇為”的強制性要求;《為吏之道》是當時官員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明確規定了官吏有“五善”“五失”……有觀眾配合釋文和譯文仔細欣賞簡牘,不由得感慨:“秦漢簡牘蘊含的法律精神潤澤千年,至今仍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云夢縣睡虎地考古遺址,浙江科技大學副教授夏利亞女士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時說,她是秦簡研究者,就睡虎地秦簡曾發表過著述,“再次來到秦簡圣地,依然心潮澎湃。”
據介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一年來,省、市、縣共同推動秦簡保護、研究與利用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睡虎地秦簡普及本》出版,博物館新館的升級讓文物“活起來”,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讓簡牘“動起來”,青少年研學活動的開展讓歷史“熱起來”……簡牘研究這個冷門絕學,正在荊楚大地上發揚光大。
中國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2025年年會暨睡虎地秦簡出土五十周年紀念活動由中國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湖北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湖北省法學會、湖北省文旅廳(湖北省文物局)、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所、孝感市委市政府、云夢縣委縣政府共同承辦。(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王欣 通訊員 程愛華 聶杰杰)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