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與孝文化交融,墨香與米酒香交織。11月5日,孝感市文化中心大劇院,隨著《詩經·小雅·鹿鳴》的吟唱聲響起,“甜頌·詩華”2025孝感詩詞大會正式拉開帷幕。現場800余名市民和詩詞愛好者齊聚一堂,在文化學者酈波、《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總冠軍陳曦駿的帶領下,共赴一場音詩畫舞交織的詩詞盛會,線上直播吸引10多萬名讀者觀看。
本屆詩詞大會在呈現形式上大膽創新,力求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完美融合。群舞《丹青》以北宋《千里江山圖》為背景,舞者化身山水精靈,在青綠畫卷間翩躚起舞,為觀眾營造出“人在畫中游”的意境體驗。“不僅美,還能感受到古人畫這幅畫時的用心。”現場一位帶著孩子的家長輕聲感嘆。
詩詞分享環節成為連接地域文化的紐帶。本地詩詞達人劉紅玲和來自江蘇的詩詞達人楊振輝受邀上臺,分別講述自己與孝感的詩詞聯結。隨后以李白詩詞互動,瞬間點燃全場熱情。
飛花令環節三輪比拼巧妙融入孝感地域文化元素,首輪以“山”字令關聯大悟文化,詩詞達人們脫口而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第二輪“書”字令呼應云夢睡虎地《木牘家書》,“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吟誦帶著歷史厚重感;第三輪“酒”字令則結合孝感米酒文化,“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情與孝感米酒的醇香在空氣中交融。
酈波以“詩詠孝感:從太白詩心看孝義傳承”為主題分享。他從李白在孝感的足跡說起,將孝感這座城市的“孝”文化底蘊與李白的詩心巧妙相連。他指出,李白的“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雖指政治上的失意,但正是山水的清曠與友情的溫潤,讓那顆蹉跎的心得以慰藉。中國人的溫暖、堅定與傳承,早已化作字句藏在詩詞里。
獨舞《意秋》以靈動的肢體語言,解鎖了古詩中秋日的萬千風情。情景劇《天仙釀·人間味》將戲曲的婉轉、舞蹈的柔美與麻糖米酒的煙火氣完美融合。兩個節目代表了詩詞大會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的嘗試,通過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活化傳統文化。
當合唱《千秋我唱》的旋律響起,大屏幕上回顧了孝感往屆詩詞大會的精彩瞬間。“這場詩詞大會太精彩了,既感受到了詩詞的魅力,又加深了對家鄉的了解。”市民劉女士說。
傳統文化與地域特色的深度融合,是本屆詩詞大會最顯著的特點。通過精心設計的環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活動成功實現了文化資源與公眾需求的有效對接,彰顯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形式,孝感詩詞大會的創新實踐表明,只有讓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湖北日報 記者王晶、通訊員李婷)
發表時間:2025-11-11 來源:湖北文明網
詩意與孝文化交融,墨香與米酒香交織。11月5日,孝感市文化中心大劇院,隨著《詩經·小雅·鹿鳴》的吟唱聲響起,“甜頌·詩華”2025孝感詩詞大會正式拉開帷幕。現場800余名市民和詩詞愛好者齊聚一堂,在文化學者酈波、《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總冠軍陳曦駿的帶領下,共赴一場音詩畫舞交織的詩詞盛會,線上直播吸引10多萬名讀者觀看。
本屆詩詞大會在呈現形式上大膽創新,力求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完美融合。群舞《丹青》以北宋《千里江山圖》為背景,舞者化身山水精靈,在青綠畫卷間翩躚起舞,為觀眾營造出“人在畫中游”的意境體驗。“不僅美,還能感受到古人畫這幅畫時的用心。”現場一位帶著孩子的家長輕聲感嘆。
詩詞分享環節成為連接地域文化的紐帶。本地詩詞達人劉紅玲和來自江蘇的詩詞達人楊振輝受邀上臺,分別講述自己與孝感的詩詞聯結。隨后以李白詩詞互動,瞬間點燃全場熱情。
飛花令環節三輪比拼巧妙融入孝感地域文化元素,首輪以“山”字令關聯大悟文化,詩詞達人們脫口而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第二輪“書”字令呼應云夢睡虎地《木牘家書》,“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吟誦帶著歷史厚重感;第三輪“酒”字令則結合孝感米酒文化,“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情與孝感米酒的醇香在空氣中交融。
酈波以“詩詠孝感:從太白詩心看孝義傳承”為主題分享。他從李白在孝感的足跡說起,將孝感這座城市的“孝”文化底蘊與李白的詩心巧妙相連。他指出,李白的“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雖指政治上的失意,但正是山水的清曠與友情的溫潤,讓那顆蹉跎的心得以慰藉。中國人的溫暖、堅定與傳承,早已化作字句藏在詩詞里。
獨舞《意秋》以靈動的肢體語言,解鎖了古詩中秋日的萬千風情。情景劇《天仙釀·人間味》將戲曲的婉轉、舞蹈的柔美與麻糖米酒的煙火氣完美融合。兩個節目代表了詩詞大會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的嘗試,通過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活化傳統文化。
當合唱《千秋我唱》的旋律響起,大屏幕上回顧了孝感往屆詩詞大會的精彩瞬間。“這場詩詞大會太精彩了,既感受到了詩詞的魅力,又加深了對家鄉的了解。”市民劉女士說。
傳統文化與地域特色的深度融合,是本屆詩詞大會最顯著的特點。通過精心設計的環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活動成功實現了文化資源與公眾需求的有效對接,彰顯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形式,孝感詩詞大會的創新實踐表明,只有讓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湖北日報 記者王晶、通訊員李婷)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