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黃梅縣東山問梅村的天仙廣場上,由中國老體協組織,來自全國各地的160位老年人廣場舞健身骨干正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廣東的張大姐蹺起大拇指說:“白天學舞,晚上看戲,景色靚,服務好,還能做艾灸,下次我們全家都要來!”
自2021年國慶節開園以來,東山問梅村年接待游客人數由20萬人次迅速攀升至超60萬人次,年營收3年提升2倍。高速成長的秘訣是什么?
帶著疑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這個地處鄂皖贛三省交界處的景區,看他們如何融合黃梅戲、中醫藥和禪文化等當地優勢資源,探索獨具特色的康養和療愈經濟,開辟出充滿吸引力的消費新空間。
初次參評就拿下最高質量獎
回想起剛剛結束的“第八屆大別山質量獎”評選,湖北文旅問梅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志波仍然記得當時的緊張氣氛。作為黃岡最高級別的質量獎,全市共有110余家優秀企業參與角逐。
這是東山問梅村首次參加此類評選,也是該獎項首次接受服務類企業參評,相比那些手握多個“湖北精品”的制造業強手,獲獎難度可想而知。
9月24日,結果公布,東山問梅村以過硬的服務質量體系成功躋身5個正獎之一。喜訊傳來,酒店管理中心負責人洪美娟和同事們高興得直拍手。她負責管理的憑瀾處、金粟院等7大主題、10大院落、共380余間客房,是鄂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文旅客棧集群。
“獲獎真不容易,在這里,哪怕是做到最基本的窗明幾凈,也比其他的酒店難上許多。”洪美娟說,景區占地廣闊,自然生態好,但復雜多樣的房型,自然環境中的蚊蟲滋擾,景區與酒店區域的交通銜接,都是團隊要面對的管理難題。
為此,問梅村結合多年管理經驗,精心編制并在6月推出《服務質量規范》。這套體系細分為9大模塊數百項具體標準。從游客踏入景區第一刻的停車引導、售票檢票的流暢高效,到客房清潔必須遵循的“八步流程”、餐飲出品嚴格的“五道把關”,乃至每一場演藝活動的準時開演、演員的每一個規范儀態,都有詳細規定。
同時,“服務星匠”“神秘訪客”等配套機制,確保服務品質始終在線、持續優化。正是這種近乎嚴苛的自我要求,讓問梅村在各大旅游平臺上收獲了口碑與評分雙豐收,線上好評率穩居98%以上,評分長期保持在4.8分以上。
不僅如此,問梅村還首創“戲服管家”“戲禮相待”等特色服務,在標準化的同時,融入沉浸式文化體驗,贏得了游客的廣泛贊譽,使景區復住率提升至45%。
如今,東山問梅村又被納入全省標準化試點。全新的旅游服務標準化體系正在構建和編制,將于2027年初接受驗收評估并在全省文旅系統進行推廣。
一場非遺的“活化”革命
8月23日下午3時,暑氣蒸騰,在游客的掌聲中,黃梅戲演藝節目在問梅村大舞臺準時開演。雖有陰涼,國家一級演員馬建楠仍然汗透重衣。他和搭檔殷蔓露要在長達1小時的演出里,連續換裝表演《戲牡丹》《天仙配》《女駙馬》中的三個經典唱段。“一下場,我就給妻子打電話,叫她趕快再寄兩套打底的水衣來。”他說。
黃梅建縣千年,以黃梅戲、禪宗祖師傳說、黃梅挑花、岳家拳等為代表的國家級非遺文化,是流淌其中的血脈與靈魂。問梅村以“戲旅融合、禪旅融合”戰略為指導,又引入黃岡特有的中醫藥養生文化,將靜態的“展示品”轉化為動態的“生活體驗”,實現了一場非遺的“活化”革命。
“戲”,是其中最靈動的一筆。開園伊始,問梅村就邀請縣黃梅戲劇團二團常駐演出。2024年起,又與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開展深度合作,由馬建楠等骨干演員輪流帶隊常駐景區。
在景區和院團的共同努力下,這里的黃梅戲打破了傳統舞臺的桎梏,將整個景區全域戲臺化。問梅村先后創排《白蛇傳·問情》《戲夢東山》等新劇,將表演與巡游相結合。盛裝打扮的演員們游走于青石板街上,與游客零距離互動、即興對唱。這種“戲在街巷、人在畫中”的模式,讓黃梅戲從高雅的舞臺藝術,變成了可親可近的沉浸式演藝。
在景區的業態布局中,傳統中醫藥文化同樣找到了傳承的土壤。景區一隅,炎黃開泰艾灸館、藥膳館、茶飲館、文化館比鄰而設,將典籍中的千年驗方,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艾灸體驗與有機藥膳,使古老的養生智慧變得觸手可及。
非遺的活化,還離不開科技的賦能。問梅村在黃岡率先打造以《風從東山來》為主題的光影秀,今年又迭代推出全國首個非遺主題的“天空劇場”。近千架無人機與絢麗的焰火表演精準聯動,成為把游客留下來的壓軸大戲。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會唱黃梅戲的機器人”又火爆全網,成為熱門話題。
“以文塑旅”的成功實踐,使問梅村入選“湖北十大長江文脈地標”,標志著其從一個成功的商業項目,升級為承載和傳播地域文化的重要符號。
與主理人共創文化消費新空間
“你好!還可以參觀嗎?”10月28日晚9時半,3位韓國客人操著半生不熟的漢語敲響了東山書院的大門,正在做布展準備的主理人田新驊連忙上前接待。在手機翻譯器的幫助下,他們一起賞中國畫、品中國茶,交流到晚上11時,臨走還一人購買了一張卷軸。
自今年元月接手東山書院后,田新驊利用自己的人脈,已成功承辦5場全國性的書畫展,并簽約6位藝術家入駐問梅村鳳源里,將原來免費的公共書院盤活成了小有名氣的藝術展示交易場所。
在問梅村,這樣的“業態疊加”隨處可見。一個個主理人與景區聯手,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蘊,共同打造了一個以康養和療愈為主題的消費新空間。
“李總,您又帶客人來了!”在炎黃開泰艾灸館,武穴市某建材公司負責人推門而入,這已是他今年第三次帶著朋友前來療養。這里提供的傳統中醫理療服務,包括艾灸、針灸、推拿、拔罐等傳統技藝,讓他贊不絕口。
缽緣茶室對接全國茶友圈,已召集多場禪茶雅集。11月1日,籌備中的國樂館已經成功組織首屆“知音杯”民族器樂展演線下盛典,來自全國各地的16組專業選手登臺獻藝。
景區這兩年主推的研學旅游,更是主打非遺牌,已經吸引來自武漢都市圈的數萬名中小學生,前來體驗“三打七唱”的黃梅戲特色課程,欣賞入選人民大會堂的挑花藝術,學做藥香氤氳的香囊。
通過打造這些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業態,問梅村不僅滿足了當前客戶的心理與健康需求,更構建了一條基于自身文化基因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從一盞禪茶、一出好戲、一次艾灸到一個夜晚的安眠,東山問梅村通過標準、文化與業態的深度融合,成功地將文化的“能量”轉化為產業的“動量”,為湖北乃至全國的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梅樣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毅 通訊員 張小康 胡敏 瞿雄鵬)
發表時間:2025-11-13 來源:湖北文明網
11月5日,黃梅縣東山問梅村的天仙廣場上,由中國老體協組織,來自全國各地的160位老年人廣場舞健身骨干正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廣東的張大姐蹺起大拇指說:“白天學舞,晚上看戲,景色靚,服務好,還能做艾灸,下次我們全家都要來!”
自2021年國慶節開園以來,東山問梅村年接待游客人數由20萬人次迅速攀升至超60萬人次,年營收3年提升2倍。高速成長的秘訣是什么?
帶著疑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這個地處鄂皖贛三省交界處的景區,看他們如何融合黃梅戲、中醫藥和禪文化等當地優勢資源,探索獨具特色的康養和療愈經濟,開辟出充滿吸引力的消費新空間。
初次參評就拿下最高質量獎
回想起剛剛結束的“第八屆大別山質量獎”評選,湖北文旅問梅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志波仍然記得當時的緊張氣氛。作為黃岡最高級別的質量獎,全市共有110余家優秀企業參與角逐。
這是東山問梅村首次參加此類評選,也是該獎項首次接受服務類企業參評,相比那些手握多個“湖北精品”的制造業強手,獲獎難度可想而知。
9月24日,結果公布,東山問梅村以過硬的服務質量體系成功躋身5個正獎之一。喜訊傳來,酒店管理中心負責人洪美娟和同事們高興得直拍手。她負責管理的憑瀾處、金粟院等7大主題、10大院落、共380余間客房,是鄂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文旅客棧集群。
“獲獎真不容易,在這里,哪怕是做到最基本的窗明幾凈,也比其他的酒店難上許多。”洪美娟說,景區占地廣闊,自然生態好,但復雜多樣的房型,自然環境中的蚊蟲滋擾,景區與酒店區域的交通銜接,都是團隊要面對的管理難題。
為此,問梅村結合多年管理經驗,精心編制并在6月推出《服務質量規范》。這套體系細分為9大模塊數百項具體標準。從游客踏入景區第一刻的停車引導、售票檢票的流暢高效,到客房清潔必須遵循的“八步流程”、餐飲出品嚴格的“五道把關”,乃至每一場演藝活動的準時開演、演員的每一個規范儀態,都有詳細規定。
同時,“服務星匠”“神秘訪客”等配套機制,確保服務品質始終在線、持續優化。正是這種近乎嚴苛的自我要求,讓問梅村在各大旅游平臺上收獲了口碑與評分雙豐收,線上好評率穩居98%以上,評分長期保持在4.8分以上。
不僅如此,問梅村還首創“戲服管家”“戲禮相待”等特色服務,在標準化的同時,融入沉浸式文化體驗,贏得了游客的廣泛贊譽,使景區復住率提升至45%。
如今,東山問梅村又被納入全省標準化試點。全新的旅游服務標準化體系正在構建和編制,將于2027年初接受驗收評估并在全省文旅系統進行推廣。
一場非遺的“活化”革命
8月23日下午3時,暑氣蒸騰,在游客的掌聲中,黃梅戲演藝節目在問梅村大舞臺準時開演。雖有陰涼,國家一級演員馬建楠仍然汗透重衣。他和搭檔殷蔓露要在長達1小時的演出里,連續換裝表演《戲牡丹》《天仙配》《女駙馬》中的三個經典唱段。“一下場,我就給妻子打電話,叫她趕快再寄兩套打底的水衣來。”他說。
黃梅建縣千年,以黃梅戲、禪宗祖師傳說、黃梅挑花、岳家拳等為代表的國家級非遺文化,是流淌其中的血脈與靈魂。問梅村以“戲旅融合、禪旅融合”戰略為指導,又引入黃岡特有的中醫藥養生文化,將靜態的“展示品”轉化為動態的“生活體驗”,實現了一場非遺的“活化”革命。
“戲”,是其中最靈動的一筆。開園伊始,問梅村就邀請縣黃梅戲劇團二團常駐演出。2024年起,又與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開展深度合作,由馬建楠等骨干演員輪流帶隊常駐景區。
在景區和院團的共同努力下,這里的黃梅戲打破了傳統舞臺的桎梏,將整個景區全域戲臺化。問梅村先后創排《白蛇傳·問情》《戲夢東山》等新劇,將表演與巡游相結合。盛裝打扮的演員們游走于青石板街上,與游客零距離互動、即興對唱。這種“戲在街巷、人在畫中”的模式,讓黃梅戲從高雅的舞臺藝術,變成了可親可近的沉浸式演藝。
在景區的業態布局中,傳統中醫藥文化同樣找到了傳承的土壤。景區一隅,炎黃開泰艾灸館、藥膳館、茶飲館、文化館比鄰而設,將典籍中的千年驗方,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艾灸體驗與有機藥膳,使古老的養生智慧變得觸手可及。
非遺的活化,還離不開科技的賦能。問梅村在黃岡率先打造以《風從東山來》為主題的光影秀,今年又迭代推出全國首個非遺主題的“天空劇場”。近千架無人機與絢麗的焰火表演精準聯動,成為把游客留下來的壓軸大戲。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會唱黃梅戲的機器人”又火爆全網,成為熱門話題。
“以文塑旅”的成功實踐,使問梅村入選“湖北十大長江文脈地標”,標志著其從一個成功的商業項目,升級為承載和傳播地域文化的重要符號。
與主理人共創文化消費新空間
“你好!還可以參觀嗎?”10月28日晚9時半,3位韓國客人操著半生不熟的漢語敲響了東山書院的大門,正在做布展準備的主理人田新驊連忙上前接待。在手機翻譯器的幫助下,他們一起賞中國畫、品中國茶,交流到晚上11時,臨走還一人購買了一張卷軸。
自今年元月接手東山書院后,田新驊利用自己的人脈,已成功承辦5場全國性的書畫展,并簽約6位藝術家入駐問梅村鳳源里,將原來免費的公共書院盤活成了小有名氣的藝術展示交易場所。
在問梅村,這樣的“業態疊加”隨處可見。一個個主理人與景區聯手,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蘊,共同打造了一個以康養和療愈為主題的消費新空間。
“李總,您又帶客人來了!”在炎黃開泰艾灸館,武穴市某建材公司負責人推門而入,這已是他今年第三次帶著朋友前來療養。這里提供的傳統中醫理療服務,包括艾灸、針灸、推拿、拔罐等傳統技藝,讓他贊不絕口。
缽緣茶室對接全國茶友圈,已召集多場禪茶雅集。11月1日,籌備中的國樂館已經成功組織首屆“知音杯”民族器樂展演線下盛典,來自全國各地的16組專業選手登臺獻藝。
景區這兩年主推的研學旅游,更是主打非遺牌,已經吸引來自武漢都市圈的數萬名中小學生,前來體驗“三打七唱”的黃梅戲特色課程,欣賞入選人民大會堂的挑花藝術,學做藥香氤氳的香囊。
通過打造這些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業態,問梅村不僅滿足了當前客戶的心理與健康需求,更構建了一條基于自身文化基因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從一盞禪茶、一出好戲、一次艾灸到一個夜晚的安眠,東山問梅村通過標準、文化與業態的深度融合,成功地將文化的“能量”轉化為產業的“動量”,為湖北乃至全國的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梅樣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毅 通訊員 張小康 胡敏 瞿雄鵬)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